責任編輯:朱家儀 核稿編輯:翁世航 !function(s,e,n,c,r){if(r=s._ns_bbcws=s._ns_bbcws||r,s[r]||(s[r+_d]=s[r+_d]||[],s[r]=function(){s[r+_d].push(arguments)},s[r].sources=[]),c&&s[r].sources.indexOf(c)。
與其視之為怪異,不如多一份關懷,多一份理解,讓我們一起從「不當學習」中成長過來。這個角度的好處是,避免一味用病態的角度來看待「問題」或「症狀」。
然而,這也有可能忽略了問題背後的原因和意義,使治療或介入治標不治本,甚或弄巧成拙。〔按:這稱之為解離恐懼(dissociative phobia)〕[4]。因此,創傷往往涉及一定程度上的解離(因為心理創傷意味著有一些情緒或記憶使我們難以整合),而創傷跟解離的關係也是跨越文化的[8, 9]。一個被診斷患有邊緣人格障礙(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,BPD)的患者,他在人際關係上變化莫測,一時很喜歡你,轉眼卻又很討厭你。這一切,原來因為他的父母也是情緒很不穩定的,讓他自小無法學會怎樣調節情緒,也沒有一個良好的榜樣,讓他學懂怎樣設立人際關係界線(interpersonal boundaries)。
可是,人無完人,事無完美,人世間有喜也有悲。一個從小遭遇家庭暴力的孩子,他學會了原來世界上沒有安全的地方,唯有暴力可以解決問題。「你好,我們在執行臨檢勤務,麻煩出示駕照行照。
」 但那也只是我自以為是的正義。那天我跟派出所的學長在轄區的治安要點上執行擴大臨檢的勤務,擴大臨檢大概是這樣,時間早晚不一定,一般都會有五到八個警察一起執勤,由分局集合轄下各個派出所跟偵查隊共同執勤,各地方規則不一樣,基本上看分局編制與警力。回到派出所之後他並沒有馬上進去辦公室,而是用走路的方式往轄區熱鬧的夜市走去,我則把東西跟設備先拿進派出所放好歸位。他沒有繼續理會我,只是揮手要那兩名男子駛離。
當下我感到非常疑惑與氣憤,心中不斷浮現問句,「為什麼昌哥要放那兩名可疑男子離去?」「他們剛剛到底在聊什麼?」 時間很快就到了晚上十點四十分,我們準備收攤接著打道回所,由於發生剛剛那件小插曲,加上心中的疑惑沒有解開,所以我與昌哥在返回派出所的一路上都沒有說話,我專心開著車,他則一言不發的坐在副駕看窗外,車上的空氣凝結到了極點,氣氛也非常尷尬。當下我感到心中的正義正在被踐踏,於是立刻上前與昌哥爭論,甚至是動手拉住他的衣領。
「什麼?你們是幹嘛的?」他充滿不屑。「我們是警察,麻煩配合我們出示身分證件。「你要查什麼證件?啊我不是查過了。昌哥從警將近三十年,年紀比我爸爸還大,看他滿頭白髮不難想像他都經歷了些什麼,臉上的皺紋訴說著他這些日子來的歷經滄桑。
「學長你哪裡有查,我沒看到啊。昌哥平時是個很好的老學長,樂於分享自己從警的經驗與辦過的案子,還時常請我們這些學弟吃東西、喝飲料,從來沒有看過他生氣,總是笑笑的,碰到事情也總是身先士卒,我很幸運跟著他一起學習。由昌哥帶班,一名學長拿步槍站遠處警戒,兩名學長負責攔車警戒,我跟昌哥負責盤查身分。昌哥突然示意一台轎車靠邊停,並叫我先靠近進行盤查,他在旁邊觀察警戒,我走向轎車,請駕駛將窗戶搖下來,車上有兩個人,看起來就不是什麼正經的人,渾身刺青,吃著檳榔,車內還瀰漫著一股濃濃的怪味。
」我馬上向後退並握槍警戒,旁邊的兩名學長聽到我呼叫也馬上握槍注意著駕駛跟副駕駛的位置,手持步槍的那位也跟著警戒起來。」他準備伸手去拿他的包包。
文:不拎GUN 你以為的正義,不一定是正義 在當警察之前,我以為的正義,是像漫畫、電影裡面的警察一樣,充滿熱血、渾身幹勁的英勇抓壞人,滿懷理想、熱心助人的積極辦案子,碰到不公不義的事情要毫無畏懼的站出來,進了警校的時候,學校的教官也這樣告訴我們:「保護好人,不怕壞人。所謂擺攤,指的是在路口或者轄區內比較複雜的馬路上設攔查臨檢點,由帶班的幹部來決定要攔查哪些車輛,常常在新聞上看到警察攔查到毒品、刑案通緝犯,許多都是這樣來的。
當時我二十一歲,同年齡的同學大多還在讀大學,警校畢業的我已經背著槍提早面對社會。好歹也查一下證件吧?」我堅持他開悟了,並且毫不思索地留下一首偈語:「一擊忘所知,更不假修持。諸方達道者,咸言上上機。處處無踪跡,聲色外威儀。就這麼一個聲音,讓他剎那間澈見本來,從此之後,可以住一切相卻又遠離一切相,入一切空卻不執著於空……這便是普遍參禪的功用。
單從結構上來看,螺旋形的耳廓,這個小漏斗直接可以把外界一切的聲塵引入更深層的音波,接著從外面的耳道鼓膜的震動,進入耳咽管,中耳可以將聲音轉換為所需要的能量,並且把它擴大,內耳的部分,其中最重要的是半規管,它會影響到身體的平衡感覺。動容揚古路,不墮悄然機。
有些人習慣於打坐入定,他只要一坐上蒲團,那便是一坐萬年,萬年一坐,但是,等到他下了座,卻連走路都不太會,更別說在和人說話的時候、沐浴更衣的時候、吃飯、躺下來睡覺的時候,他的心是否仍然可以如打坐時清清明明。」 人從小到大,已經習慣耳朵和自己的關係,也長時間依賴它在自己身體上所扮演的角色,所以從來不會去重視它,因為一切發生在自己身體上的作用是那麼地自然,自然到彷彿沒有它的存在,這是一般人。
所以他看到了這種風氣,非常不以為然,他認為此風不可長,如果傳承這種方式教人便是邪師,也是謗法,也是斷人慧命,所以後來他發明了話頭,像要人參個「無」字,他認為就這個字,就是生死大事最重要的關鍵,要不然在這之前,禪宗許許多多都是在妄念上作用而已,怎麼說呢?只要發覺心中有任何的妄想分別生起,就用話頭去對治,到最後,話頭也不見,同時放下,剎那間進入禪定,只是這並不是開悟。一次他來我處,我建議他不要一直枯坐、死坐,會出問題,人的身體機能尖峰狀態大約是在二十五歲之前,接著每成長一歲,肌肉就會減少1%,特別是大腿以下的肌肉,隨著年齡成長,會遞減他的肌肉量,再加上下肢、腰、腿都沒有經過循環的刺激,明顯肌力一定會衰退,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腰、腿的運動量不夠,長期的固定打坐模式,對下肢肌肉骨骼所產生的壓力,身體的基礎代謝率明顯往下掉,再加 上飲食的營養不均衡⋯⋯,這些都會造成未來身體出狀況的原因。
但是如果依修行的角度來看,卻有許多行者,因為剎那間的外聲觸動了耳根,頓時獲得開悟也大有人在,例如過去的香嚴智閑禪師,他參禪參了大半生,卻始終一無所悟,心中百般寂寥,最後放棄一切過去用功的方法,變成行腳僧,走著走著因為仰慕南陽國師,經過了過去他所駐錫之處,每天機械式地過著如同農夫的生活,找了一塊地,自己種植一些賴以維生的食物和蔬菜,所以日常便是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過去我認識一位老和尚,就是喜歡打坐,一打坐就是七八個鐘頭,到最後連睡覺都是不倒單,很多人便很羨慕,他也沾沾自喜。有一天,像往常一樣,他在拔草整理耕地,突然間他的腳踢到了地上廢棄的小石塊,這小石塊飛射出去時,恰好落在周邊的竹林上,驀地發出了響聲,卻沒想到這個音響令香嚴禪師頓離能所分別,這是他幾十年來,朝思暮想所期待的一刻,剎那間的一個聲音,讓他超越了內情和外器,很不可思議地,這個聲音和自己原本的自性成為了重要的連結。幾乎唐、宋、元所走的方法都是這種老方法,運氣好的、悟性高的便會像香嚴禪師觸動耳根,大澈大悟,否則不知道有多少行者就這樣子一輩子死在話下,所以後來許多的禪師也因此兼修念佛法門,在大慧禪師之前中國的禪宗幾乎都是用如此的方式接引後人。
這種功夫在我們現在看起來已經很了不起,現在人你叫他打坐,身不動、心不動一個小時試試看,沒有幾個人可以做得到,可是這個在古人是家常便飯,是他們的日課,但是這樣子會解脫嗎?這個和解脫還相差十萬八千里,為什麼? 先不要說解脫,一個有定慧功夫的行者,不應該只是座上功夫了得就好,而是要先在四大威儀中清清楚楚,才算是有個基礎。文:王薀老師 入空卻不執於空 「初於聞中,返流而入」,在所有的修行境界當中,聞聲悟道似乎佔的比例較多,主要是因為吾人自小習慣於從耳朵聽聞到的聲音,來辨識和反應心中的下一個指令,它在五官之中是屬於極度敏感的器官,除了透過外界一切聲音的傳達以外,它還可以維持平衡。
但是,如果對於參禪凝心用功的修行人而言,日日夜夜幾乎都用心在參究生死大事上面,在尚未見性之前,幾乎二六時中不敢稍有懈怠,那般情境彷如初喪考妣一般,對於其他的外境,絲毫沒有任何的興趣,也正因為如此,長時間專一,心純在那個上面用心,到最後外緣和內境,完完全全都不存在有些人習慣於打坐入定,他只要一坐上蒲團,那便是一坐萬年,萬年一坐,但是,等到他下了座,卻連走路都不太會,更別說在和人說話的時候、沐浴更衣的時候、吃飯、躺下來睡覺的時候,他的心是否仍然可以如打坐時清清明明。
諸方達道者,咸言上上機。動容揚古路,不墮悄然機。
這種功夫在我們現在看起來已經很了不起,現在人你叫他打坐,身不動、心不動一個小時試試看,沒有幾個人可以做得到,可是這個在古人是家常便飯,是他們的日課,但是這樣子會解脫嗎?這個和解脫還相差十萬八千里,為什麼? 先不要說解脫,一個有定慧功夫的行者,不應該只是座上功夫了得就好,而是要先在四大威儀中清清楚楚,才算是有個基礎。單從結構上來看,螺旋形的耳廓,這個小漏斗直接可以把外界一切的聲塵引入更深層的音波,接著從外面的耳道鼓膜的震動,進入耳咽管,中耳可以將聲音轉換為所需要的能量,並且把它擴大,內耳的部分,其中最重要的是半規管,它會影響到身體的平衡感覺。一次他來我處,我建議他不要一直枯坐、死坐,會出問題,人的身體機能尖峰狀態大約是在二十五歲之前,接著每成長一歲,肌肉就會減少1%,特別是大腿以下的肌肉,隨著年齡成長,會遞減他的肌肉量,再加上下肢、腰、腿都沒有經過循環的刺激,明顯肌力一定會衰退,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腰、腿的運動量不夠,長期的固定打坐模式,對下肢肌肉骨骼所產生的壓力,身體的基礎代謝率明顯往下掉,再加 上飲食的營養不均衡⋯⋯,這些都會造成未來身體出狀況的原因。但是如果依修行的角度來看,卻有許多行者,因為剎那間的外聲觸動了耳根,頓時獲得開悟也大有人在,例如過去的香嚴智閑禪師,他參禪參了大半生,卻始終一無所悟,心中百般寂寥,最後放棄一切過去用功的方法,變成行腳僧,走著走著因為仰慕南陽國師,經過了過去他所駐錫之處,每天機械式地過著如同農夫的生活,找了一塊地,自己種植一些賴以維生的食物和蔬菜,所以日常便是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
所以他看到了這種風氣,非常不以為然,他認為此風不可長,如果傳承這種方式教人便是邪師,也是謗法,也是斷人慧命,所以後來他發明了話頭,像要人參個「無」字,他認為就這個字,就是生死大事最重要的關鍵,要不然在這之前,禪宗許許多多都是在妄念上作用而已,怎麼說呢?只要發覺心中有任何的妄想分別生起,就用話頭去對治,到最後,話頭也不見,同時放下,剎那間進入禪定,只是這並不是開悟。但是,如果對於參禪凝心用功的修行人而言,日日夜夜幾乎都用心在參究生死大事上面,在尚未見性之前,幾乎二六時中不敢稍有懈怠,那般情境彷如初喪考妣一般,對於其他的外境,絲毫沒有任何的興趣,也正因為如此,長時間專一,心純在那個上面用心,到最後外緣和內境,完完全全都不存在。
」 人從小到大,已經習慣耳朵和自己的關係,也長時間依賴它在自己身體上所扮演的角色,所以從來不會去重視它,因為一切發生在自己身體上的作用是那麼地自然,自然到彷彿沒有它的存在,這是一般人。有一天,像往常一樣,他在拔草整理耕地,突然間他的腳踢到了地上廢棄的小石塊,這小石塊飛射出去時,恰好落在周邊的竹林上,驀地發出了響聲,卻沒想到這個音響令香嚴禪師頓離能所分別,這是他幾十年來,朝思暮想所期待的一刻,剎那間的一個聲音,讓他超越了內情和外器,很不可思議地,這個聲音和自己原本的自性成為了重要的連結。
幾乎唐、宋、元所走的方法都是這種老方法,運氣好的、悟性高的便會像香嚴禪師觸動耳根,大澈大悟,否則不知道有多少行者就這樣子一輩子死在話下,所以後來許多的禪師也因此兼修念佛法門,在大慧禪師之前中國的禪宗幾乎都是用如此的方式接引後人。就這麼一個聲音,讓他剎那間澈見本來,從此之後,可以住一切相卻又遠離一切相,入一切空卻不執著於空……這便是普遍參禪的功用。